本课题是《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和水资源变化”项目(六)中的一个课题。气候与水资源变化是项目(六)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东南亚区域国家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东南亚地区包括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多个相关国家。科学全面的认识该区域气候、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系统,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双重背景下,对保障该区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一带一路”战略惠及沿线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泛第三极与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的精细模拟以及演变规律的研究是揭开该区域水资源时空演变机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探究未来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的重要基础;自然—人文耦合系统下的水资源时空演变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集中体现,也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主要参考。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本课题既是在其他课题(如“西风和和季风相互作用及水汽输送过程”、“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中亚大湖区水-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与协同管理)基础上,结合东南亚区域,对项目最关注的气候与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效应问题的深刻剖析与深入研究,在项目层面上有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研究结果能够直接服务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8年,落实课题的主要任务、详细工作计划以及任务分解方案;组织协调研究区域的野外考察调研,开展具体地点的水样以及土样采集;收集研究区域遥感、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建立项目内资料共享机制,开展数据库建设;对收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开展遥感解译工作;开展区域气候模式安装和调试;基于IPCC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开展东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景构建。
2019年进一步开展研究区域野外考察调研,继续收集相关基础数据,对第二年度规划地点进行采样;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并实现课题间数据库共享;
开展水—社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机理研究,为自然—人文耦合水文模型模型开发提供基础;利用多源卫星数据结合数字解译技术提取下垫面基本信息为水文模型提供下垫面基础信息;开展地下水补排机制分析及地表水—地下水耦合研究,为水文模型的地表地下水耦合提供理论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嵌套式动力降尺度;针对第一年度、第二年度研究工作开展关键技术研讨并规划后续研究计划。
2020年在GEPIC模型基础上集成水—社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模块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块开展新一代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水文模型研发;利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结合遥感产品对新一代高精度分布式模型进行湄公河流域尺度以及整个东南亚五国率定和验证;模拟东南亚五国及湄公河流域水文基本要素,根据水文水资源模拟数据结果分析水资源时空演变;利用关键因子识别技术以及归因法等方法分析水资源时空变化的自然、人文驱动机理;在水文水资源历史模拟的基础上,集合多模型集合手段构建未来水资源预估系统,并开展未来水资源模拟。
2021年在第三极和东南亚国家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关联的研究;建立大尺度环流、全球气候变化和第三极和东南亚国家气候的时空变化的统计关系;结合CMIP5/6、CORDEX和本项目生成的降尺度气候预估,对范第三极地区的气候进行精细化集成;结合系统动力学开发社会经济系统下水资源利用模块,为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水资源模型提供基础;在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水文模型的基础上耦合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块,构建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水资源模型;构建未来社会发展情景,在多模型集合预估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未来情景不确定性;结合研究区域水资源模拟数据开展社会经济活动下水资源利用的时空格局分析;结合地表地下水水样以及土样的分析测试结果,开展高砷地下水迁移机制研究,分析高砷地下水生态效应。
2022年设定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组合情景;生成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情景;结合高砷地下水迁移机制,构建高砷地下水逻辑回归预测模型;结合高砷地下水预测模型,预测未来高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生态效应;辨识气候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以及水资源的影响,并量化其相对贡献;结合水文水资源分析、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效应综合评估自然—人文复合系统下东南亚水资源;撰写《南亚水资源与生态影响评估报告》。